不同经济体间关税政策有何差异?
不同经济体间关税政策在税率水平、征税范围、调整频率及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,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税率水平差异
美国:
高税率+惩罚性措施:对印度、巴西等国商品加征50%关税,对钢铝衍生品实施50%税率,远超常规水平。
对等关税原则:以“贸易不平衡”为由,对特定国家商品征收与其对本国商品相同税率的关税(如对印度商品加征25%额外关税)。
欧盟:
反制性关税:对美钢铝产品加征25%关税,但整体税率仍低于美国。
差异化税率:对英国汽车及零部件适用10%关税,民用航空零部件免征,体现产业保护倾向。
中国:
结构性调整:实施最大规模降关税,覆盖工业品、农产品等领域,但针对美国商品加征34%反制性关税。
印度:
高反倾销税:对乙腈、铝箔等商品加征5年反倾销税,税率达202-721美元/吨。
巴西:
渐进式提税:电动汽车关税逐步提升至35%,其他商品平均税率8%。
二、征税范围差异
美国:
广泛覆盖:从钢铝、铜等原材料到汽车零部件、半导体等工业品,甚至低值商品(取消800美元免税额度)。
非关税壁垒:通过“数字海关申报”“能效标准”等规则限制进口。
欧盟:
重点反制:主要针对美国钢铝、农产品等商品,同时强化数字海关申报(提前4小时提交ENS)。
中国:
反制与优化并举:对美商品加征关税,同时降低国内需求旺盛商品的进口关税(如工业品、农产品)。
印度:
精准打击:对华反倾销税覆盖乙腈、铝箔等特定商品,取消低价值FDA监管产品豁免。
东南亚:
区域差异化:越南对柬埔寨原产品提供零关税,但严查中国货物“虚假原产”。
三、调整频率与目的差异
美国:
高频调整:以“国家安全”“芬太尼问题”等为由,频繁调整关税(如8月1日对多国加税)。
施压谈判:通过关税施压贸易伙伴,推动产业链回流(如半导体产业回流加码)。
欧盟:
反制与合规并重:对美反制关税回应“232条款”,同时强化数字海关申报等合规要求。
中国:
反制与开放结合:对美加征关税以回应贸易战,同时降低进口关税优化结构。
印度:
保护本土产业:通过反倾销税限制中国商品,取消豁免政策提高进口门槛。
巴西:
产业升级导向:逐步提升电动汽车关税,推动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