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国际物流长期协议价的具体谈判流程是怎样的?针对海运整柜长期协议价谈判的全流程指南,结合中亚航线实操经验,从前期准备到合同签署提供可落地的策略建议: 一、谈判前准备(关键基础) 1. 数据收集与分析 历史价格曲线: 获取过去3年起运港-目的港(如青岛→塔什干)的季度均价 标注价格波动峰值(如2024年6月上涨22%)及触发因素(水果出口高峰) 成本结构拆解: 燃油附加费(BAF)占比:通常为运费的15%-20% 中亚陆运段成本:哈萨克斯坦境内运输约占全程的25% 清关费用:塔什干清关平均$300/柜(需确认是否包含在协议价中) 2. 船司背景调查 运力覆盖: 确认船司在中亚航线的周班频次(如每周≥2班) 检查中转港资源(如新加坡/伊斯坦布尔是否有自有冷库) 历史履约率: 查询船司过去12个月的舱位保证率(目标≥90%) 核实超温赔付记录(如2024年某船司因制冷故障赔付$500/柜) 3. 自身需求定位 货量预测: 提供未来12个月的月度出货计划(如每月5-8柜) 标注旺季月份(如6-8月预计出货12柜) 弹性空间: 明确可接受的价格浮动上限(建议≤15%) 确定替代路线方案(如青岛→阿克套陆运作为备选) 二、谈判核心阶段(分步攻略) 1. 初次接触(建立基础) 开场策略: 优先联系船司的冷链专线负责人(而非普通销售) 信息试探: 询问船司的淡季舱位利用率(低于70%时议价空间大) 了解回程货匹配政策(如是否提供中亚返程货源信息) 2. 条款博弈(关键对决点) 服务保障条款: 优先排舱权:要求书面承诺"旺季(6-8月)排舱时间≤72小时" 温度达标保证:明确"超温赔付标准为货值的5%/次" 数字化对接:要求提供API接口实时查询舱位状态 3. 让步与妥协(策略性退让) 可调整项: 延长协议有效期(如从12个月改为18个月)换取更低基础价 接受分批锁价(如前6个月固定价,后6个月按市场价9折) 底线坚守: 拒绝"一口价"模式(必须包含浮动机制) 坚持"不可抗力"定义包含霍尔果斯口岸封关(常见中亚风险) 三、谈判后执行(持续优化) 1. 履约监控 月度复盘: 对比实际运费与协议价差异(目标节省率≥8%) 统计舱位保证率(达标线≥90%) 数据对接: 要求船司每月提供温度异常记录(需标注处理结果) 验证回程货匹配率(实际回程货量/承诺回程货量) 2. 续约策略 提前3个月启动: 收集船司履约问题清单(如排舱延迟、温度超标) 评估市场新进入者报价(如中远海运新开中亚航线) 升级条款: 将"浮动机制"与燃油期货指数挂钩(减少BAF波动风险) 要求增加"中亚内陆运输保险"(覆盖哈萨克斯坦境内风险) |
长和运双清专线/DDP/DDU
|
|
|
|